
学术讲座中的侯开嘉先生剪影
我与开嘉先生的交谊从源头1986年算起,至今已是足足39年跨入40个年头了。我虽不是他颁发文凭的书法学生,我自己界定为亦师亦友,用时髦的话说就是他的粉丝追随者。开嘉先生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教育家,其人生阅历、书法艺术创作与教育实践,在当代社会具有多层面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在文化传承、艺术创新、教育理念以及人文精神等方面,我有以下一些认识与感悟:

1986年侯开嘉先生赠送我的墨宝
一、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艺术家做人问题的核心在于人格与艺术的统一性无论是市场行为、创作选择还是社会责任,均需以道德为根基。缺乏底线者可能短期内获利,但真正留存的艺术必然与高尚人格相连。
【一】书法艺术传承守护的自觉人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织碰撞的时代,开嘉先生以高度的自觉,成为了书法艺术传承与守护的中流砥柱。他自幼年起,便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将笔当作舟楫,视砚为海洋,在中华文化的浩瀚中日夜遨游。他深知书法不只是技法的呈现,更是心灵的寄托与情感的流淌。

我与侯开嘉教授交谈并向其请教
他带着满腔的热情与执着,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磨砺,踏上了传承与分享的征途,不仅自己沉醉于书法艺术,而且还是热情的布道者,走进书法世界,努力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光芒。经过他长年累月的刻苦钻研,博采众长,形成了苍劲古朴、飘逸洒脱的风格。
他明白书法是文化的载体,坚持以德为先,以高尚的品德涵养艺术;坚持谦和低调,在书法的海洋中不断学习进取;坚持经典传承,从古代名家的作品中汲取养分;坚持不断创新,勇于打破常规,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坚持深入实践,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尊重,在传承和守护书法艺术的道路上默默耕耘,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书法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当代社会继续熠熠生辉。


【二】书法创作研究拓新的开荒人
书法创作方面:开嘉先生书法创作成就斐然卓著,作品风格独特,创作类型丰富,在业内获得高度的认可和赞誉。他勇于尝试新方法、新形式,宁肯做一个失败的探索者,而不肯做一个固步自封的庸夫。
其创作呈现碑帖互融以碑为主的特色。在隶书和篆书创作中,他善于借鉴古代经典碑刻的结体,同时融入帖学的笔法。其隶书偏向平正、厚重与朴茂的风格,线条不再方折生硬,而是增加了圆劲、柔韧的成分;篆书则偏于大气、宽博、端庄的西周或春秋金文风格,线条均为书写而成,与原始铸的风貌大不相同。勇于进行破体书法的尝试,他认为这种创作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有理性思考的引导。其侯氏破体篆隶书法艺术,风格独特且具有辨识度。他不拘泥于传统形式的束缚,坚持古、籀、真、行、草、隶在意境上的通化,使得书法立意高古。
同时,他助力品牌建设与文化传播,为众多知名品牌书写题字,如为“五粮液、郎酒、大宗师、宽窄”等商品落笔,其书法雄健豪迈、遒劲有力、端庄气派,助力品牌成就卓越。他尽力展示中国书法艺术魅力,也兼顾书法字体在市场的识别度和品牌传播。


理论研究方面:撰写发表了《俗书与官书的双向发展规律》《隶草派生章草今草说》《“用笔千古不易”吗?》《清代四川书法家包弼臣硏究》《齐白石与吴昌硕恩怨史迹考辨》《元代书法生态新论》《中国书法笔法史概说》《清代碑学的成因、成就及其意义》《以学术激活艺术——乾嘉学派与清代碑学》与《中国书法如何才有可能走向世界》等重要篇目。并结集出版了《中国书法史新论》《书法史求真录》等专著。
【三】书法教育仁爱奉献的布道人
开嘉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创作家与书法理论家,更是一位在书法教育领域有着仁爱奉献精神的布道人。
开嘉先生视书法教育为毕生信仰,将自己的心血毫无保留地倾注在培养下一代书法人才上。在执鞭川大讲坛30年中,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书法学子,这些学子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等书法教育战线,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力量。
其仁爱之心,体现在他对每一位学生的悉心教导上。开嘉先生学问深厚,历史资料信手拈来,博闻强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能力令人惊叹。他论证逻辑缜密,文风朴实,以理服人,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每一位学生。
他的奉献,贯穿于四川大学书法教育的发展历程。作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书法专业主要创始人之一,他见证了四川大学书法教育从起步到发展的过程;他退而不休,至今还为当代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默默付出,为书法艺术的薪火相传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开嘉先生的仁爱奉献精神,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众多书法学子前行的道路,他无疑是书法教育领域当之无愧的布道人。
【四】体现人生价值意义的自信人
开嘉先生用自己走过的道路诠释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展现出令人钦佩的自信风采。
他的人生起点并非一帆风顺。十几岁时,在高步天和银际霖两位老师的引领下,他踏入了书法的大门。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在困苦的条件中,他从未放弃对书法的热爱与练习。这份坚持源于他内心对书法的笃定,正是这份自信,让他相信自己在书法这条道路上能够走得更远。
1981年,他因参加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受到重视,调入宜宾书画院,开启了专业书法创作的征程,这无疑是他自信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书法创作领域,不仅在传统书法创作上取得了成就,还在观念上展现出开放和现代的自信。他勇于尝试破体书法和现代派书法。破体尝试中,他虽认识到破体创作的难度,但依然敢于在作品中糅合多种书体,为人们提供全新的审美享受。大胆的尝试体现了他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的自信精神。
此外,开嘉先生作为书法教育家,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为学生们打开书法艺术的大门,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书法之路。
开嘉先生用他在书法创作、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经历,生动地体现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他的自信贯穿于他的整个书法人生,激励着他不断前行,也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五】抵御书坛歪风邪气的正向人
在当今纷繁复杂的书坛,开嘉先生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是抵御书坛歪风邪气的正向人。
他有着自己坚定且独特的理念与追求。其书法创作呈现碑帖互融而以碑为主的特色,无论是篆隶创作还是行草书创作,都展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底与创新精神。他学汉隶和金文,不盲目追求刻、铸之风貌,而是用学帖的方法将它们写活,这种对传统的正确理解与运用,是对当下一些书坛乱象中盲目跟风、舍本逐末现象的有力回击。比如在篆隶创作中,他吸收清代书家邓石如的经验,写隶融入篆书笔意,写篆融入隶书笔意,创作出被世人认同与推崇的作品。在书法理论方面,他同样有着自己的坚守——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研究文章文风朴实,论证逻辑缜密,用坚实的证据支撑论点,就事论事,以理服人,在书坛争论中,他不搞人身攻击,不随波逐流,还原事实真相,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正直的文风,为书坛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抵制了那些为博眼球而进行无意义争论或恶意攻击的不良风气。
此外,开嘉先生还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书法人,为书坛培养了一股正向的力量,让更多人在书法的道路上坚守正道,不被歪风邪气所侵蚀,他无愧是当今书坛抵御歪风邪气的正向人,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二、人生的价值意义何在
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与意义是一个深刻且多维的话题,既关乎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也与社会、文化乃至人类精神的演进紧密相连。因此,我认为艺术家的人生意义未必是留下杰作,而在于以创作过程重构世界、定义自我。正如尼采所言:“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无论是否被铭记,真诚的创作瞬间已使生命熠熠生辉。
开嘉先生凭借自学成为艺术大家,其人生轨迹本身即是一种精神资源。在社会“内卷”与焦虑弥漫的当下,他的人生阅历传递出:
专注的力量:一生深耕一事;抵御时代浮躁;逆境中的创造力:将局限转化为风骨;淡泊的品格:拒绝商业化炒作,保持学术的纯粹性。
人生的价值意义:我认为,开嘉先生的人生在当代的价值不局限于书法领域,更在于他以个案形式回应了当今社会一些普遍性的命题:
一是如何让传统文化与当代对话;
二是如何在技术时代守护自己的人文精神;
三是如何平衡自己个体创作与社会责任;
四是如何在物欲横流的浮躁时代坚守初心;
五是如何在尔虞我诈的社会中真诚善待每一位学子。
开嘉先生给我们的答案是实践性的——通过“守正拓新”的艺术探索、知行合一的教育行动,以及始终不懈的文脉自觉,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文化生存策略。在中华文化复兴的背景下,这种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清晰。
他为当代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当今书法教育、研究与创作如何破茧范式,繁荣书法艺术百花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三、发自我内心的祝福
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里,长寿祝福的情感内涵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期盼,更体现了对长辈的深深敬意。在此,我用《沁园春》词牌填一首表达我内心对开嘉先生跨入耄耋之年的祝福。
沁园春·贺开嘉先生耄耋之庆
墨海擎旌,笔阵横空,耄寿峥嵘。
看挥毫篆籀,书成破体;
隶风融古,星月澄明。
案牍千钧,桃蹊万里,半世耕耘金石声。
锦江畔,问谁持史鉴?独照新程。
长江赤子平生,
鸿篇铸、书坛立雪盟。
念讲台木椅,茗烟袅袅;
砚田箴语,今古纵横。
碑学钩沉,墨花传道,八秩犹闻鼓角鸣。
仰北斗,正芝兰满目,四海春荣。
【简释】这首词开篇即以“墨海擎旌,笔阵横空”描绘了开嘉书法艺术的壮丽景象。开嘉先生的书法不仅在形式上独具特色,更在内容上富有深意。通过”挥毫篆籀,书成破体;隶风融古,星月澄明”,可以看出其书法融合了多种风格,既有传统的篆籀之美,又有隶书的古朴之风,整体给人一种明净澄澈的感觉。
词中“案牍千钧,桃蹊万里,半世耕耘金石声”不仅是对开嘉先生书法成就的赞美,也反映了他一生在书法领域的辛勤耕耘和卓越贡献。通过“锦江畔,问谁持史鉴?独照新程”,开嘉先生在书法领域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更体现在他对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上。词中“碑学钩沉,墨花传道,八秩犹闻鼓角鸣”表达了他对碑学的深入研究和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整首词充满了对开嘉先生的敬仰之情。通过“仰北斗,正芝兰满目,四海春荣”可以看出我对开嘉先生高尚品德和卓越成就的崇敬之情。




陈沫吾,男,汉族,1964年7月生于重庆开州区,一级美术师。现为四川省作家、书法家、美术家、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常务副秘书长兼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美术师,草书研究会创作研究员,四川乡村文化艺术院副院长,四川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硕士生校外导师,成都天府书法院研究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第七届学术与高等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西蜀印社等多家艺术社团机构顾问,著述曾两次获省社科二等奖,两次入选四川省《文艺百家》工程。出版有《陈沫吾诗文集》《陈沫吾印存》《三十六计书法篆刻赏析》《围炉煮墨》《曾默躬印识》《我的恩师龙国屏》《煮墨留痕》《缘庐煮墨·陈沫吾诗草拾忆》《陈沫吾诗道书法》(侯李游美编)《中国当代艺术家·陈沫吾》(陈若文编)等著述。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