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社区就有艺术

对于美术馆的公益属性来说,当它将自己作为一个开放的艺术学校,那么就要考虑如何拉动更多的观众,甚至还要考虑如何推动更好的学术,所以我将美术馆看成是提供最鲜活的思考的地方。当然由于美术馆是一个固定的场所,不是大家都有时间和兴趣去的,尤其是大城市中公众以区域分散活动,也容易让美术馆集中成区域性人群,这就使得美术馆要走出去到不同的区域设立项目,进而把美术馆所从事的学术和活动的价值最大化。

由于社区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生活的所在地,我们就没法用单一的美学的艺术去和所有的社区的人交流,因此美术馆进入社区一定是先在当代艺术打破边界的自我批判中进行的,让公共项目、社区调查、社会舞剧等诸层面都能通过美术馆的发起而展开,并在各个不同的区域展出,成为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内容。而其中美术馆成了一个枢纽。

如果在学院中邀请专家开展论坛,那是要考虑学术的前沿性,而美术馆的公共教育配套的讲座和工作坊活动首先需要找到适合观众的兴趣点,这样的一种公共活动如果从美术馆移到各社会各现场后,就是我们说的社区空间,由于现场情境的变化而让这些活动在人群和内容上都会具有不定性,当然这些活动与美术馆固定的白盒子项目是有区别的,它除了需要对不同的现场作出不同的处理,还要考虑到观众。由于这个时候参与的不是在美术馆中带着已有规范的观众,他们都是一些不经意间巧合在一起的人群,甚至是路人式的观众,以至于当我们将展览和论坛空间移到公共区域的时候,所有的固定角度都可能会改变,比如每个不同的社区空间会对展品的选择方向上有要求,一个话题的讨论可能在美术馆是最有价值的,但放在美术馆之外的区域就不一定有效果。特别是社会现场不断地艺术化,而使艺术本身就需要调整。从这个角度来说,要调整的不是观众而是美术馆,美术馆在很多情况下都不再是主体,而是寻找不同的主体予以互动的过程。当然,由于社区的不同状况,决定了美术馆社区化的内容的不同,但有一点要清楚的就是,美术馆要有分析社区的能力,找到不同社区的不同脉络并加以学术的思考,才不至于使美术馆的社区化流于表面,或者与现有的社区不合拍。这样一种行动上的社会学并不是假想的,而是田野调查式的规划。

社区艺术接地气的商业(学术)、市民(政府)、生活(工作)全部变成了美术馆需要去展开的元素。“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艺术口号,现在就是这样地被连接到了很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而使得社会实践就是艺术了。当前的美术馆空间以此不断被扩大,当前的艺术概念也是在空间变化中不断改变了其固有的身份等级,加上网络虚拟空间、数字直播平台,“社区枢纽站”既是一个实体的开放型甚至可流动的社区互动空间,同时也是一个社区视角的媒体发布地带,在这里,所有的话题讨论都将全面向公众开放,而公众的参与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活动的元素,这就是社区艺术的魅力。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
(0)
本站编辑
上一篇 2020年5月18日
下一篇 2020年5月1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