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书画展赛网首页
  2. 艺坛快讯

吴林田:好的展览没有企图

吴林田:好的展览没有企图

博伊斯 多情的巴西 油毡装置

近期在切尔西画廊街看了琼-米歇尔的个展,颇为触动。琼-米歇尔、图伊曼斯在近六十年抽象表现主义高峰上又把西方绘画推进了一步,非常了不起。大卫·霍克尼们还是观念类绘画,有点像以前的卢梭和达利,有点意思但不耐看。

去年在上海最为繁忙的展览季,展览的密度并没有被艺术市场的不景气而逼仄。在几个画友工作室聊天,其中一位一年大约要参加20几个联展,我说你自己不觉得劳累,看的人已经审美疲劳了。频繁参加展览的艺术家肯定会失去思考和创作的时间,就那么几幅作品到处展混脸熟,满足于刷存在感。名利有所斩获,状态已非探知艺术本质的状态了。

还有一些打着批判家旗号的策展,捞取的是学术的钱,其实哪有什么学术?真有学术的艺术家是耻于与他们为伍的。

我发现, 这两年的艺术家作品和展览的质量在倒退,对布展、对环境的要求还没有20年前高。大约20年前,上海有一帮生猛的人搞绘画探索,如今难以为继,大多人退步了。整个圈子是退步的,而感觉不到这种退步才会希望渺茫。

大杂烩拉人头的展览太多,背后藏有其他目的的展览和活动太多。我们不缺展览,缺的是能提出问题的展览,缺的是真正有学术定位的展览,缺的是没有企图的展览。

好的作品、好的展览都是不该有企图的。在前不久纽约郊外的比肯小镇,会更能感受到展览和作品本身的巨大能量,以及一些距离和希望。这是我看了迪亚比肯基金会博物馆之后的感受。

从纽约中央火车站到比肯小镇大约是一个半小时的火车,沿途的景致淡然而无奇,直至进入依旧是厂房改建的这个美术馆。

沈忱在两年前多次竭力推荐这个极简主义美术馆,他说国内艺术圈去看的人凤毛麟角,有的就是去了来电的也没几个,他定居纽约25年,几乎每年要去四五次,每次去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起初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见识过很多,这世上哪有如此接近于神圣的艺术展览?进入美术馆后,便觉得沈兄所言非虚,本来计划看半天的展花了一天还是不愿离去。我向来对绘画性内蕴深厚的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和孤注的实践,对极简主义本来关注不多,兴趣也不是很大。比肯小镇之行,已然颠覆了原本的认知。

迪亚基金会建构的收藏体系蔚为壮观,28位艺术家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去物质化”思潮的代表人物,他们的600多件作品在这座始建于1929年的工厂建筑里熠熠生辉。2003年美术馆改建以来,它已经让比肯小镇名闻遐迩,成为极简艺术和大地艺术的大本营。反观日韩的所谓“物派”艺术,在气局上是羸弱的。

影响深刻的作品如下:博伊斯的《多情的巴西》油毡装置,安迪·沃霍尔108幅光影抽象,罗伯特·艾文的《向立方致敬》,迈克尔·海泽的几何大型土方工程,约翰·张伯伦的挤压的汽车雕塑,以及影响广泛的布灵奇·巴勒莫《时代的一天》系列作品。

希望国内多一些纯粹的不带任何杂念和企图的艺术家、收藏家、美术馆、展览。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