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书画展赛网首页
  2. 艺坛快讯

作品赏析|王悦之《台湾遗民图》

作品赏析|王悦之《台湾遗民图》
王悦之像
 
  王悦之(1894—1937),原名刘锦堂,出生于台湾台中,1915年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跟随藤岛武二学习西画,为台湾留日学习西画第一人。因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感召,1920年来到上海,欲投奔孙中山追随革命,受到国民党元老、中央委员王法勤接见赏识,被收为义子,从此改名为“王悦之”。 但王法勤无意后辈从政,劝其返校完成学业,于是王悦之又回到东京美术学校继续求学,1921年毕业后来到北京,进入新文化运动中心北京大学攻读中国文学,结识李大钊、刘半农、章士钊,不久担任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西画教授。1922年,王悦之与同校教授留英第一人李毅士、留法第一人吴法鼎以及钱稻孙、王子云、钱鼎等人组织成立北京第一个西画艺术团体“阿博洛学会”并开办“阿博洛美术研究所”招生办学,推广西画教育,曾经邀请刘海粟、汪亚尘到学会讲座,为当时沉闷保守的北京画坛吹进一缕新风。1924年他被北京政府任命为教育部部员,并受聘担任北京大学造型美术研究会导师。1925年被北京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任命为赴日考察教育专员,赴日考察美术教育。1928年春,受林风眠邀请赴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任西画系主任、教授。与此同时,又被南京政府教育部聘为全国美术展览会筹备委员、审查委员。
 
作品赏析|王悦之《台湾遗民图》
1924年阿博洛美术研究所欢送李毅士赴沪留影,前排左三为王悦之,左四为李毅士,右二为王子云,二排右一为刘开渠
 
  1929年初王悦之从杭州返回到北平,在京华美专教学管理的同时,他开始筹办属于自己的私立美术院校。1931年成立私立北平美术学院,任院长,1932年学校定名为“北平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学校聘请冯玉祥、王法勤为校董,并得到冯玉祥出资赞助,学校于1934年获教育部正式批准立案。这是民国时期北京第一所正式立案的私立美术学校,学校设有国画科、西画科,先后在此任教的有油画家卫天霖、沈福文、王肇民,国画家李苦禅、李鹤筹、王青芳,美术史论家王森然、胡蛮等。学生有刘开渠、李瑞年、邵宇、杨角、安娥等。
 
作品赏析|王悦之《台湾遗民图》
北平美术专科学校毕业纪念合影(1934年摄,前排正中为王悦之)
 
  王悦之不仅毕其心血于美术教育,而且创作不懈,成就和影响显著。就个人创作论,在上个世纪初期的第一代西画家中,王悦之是留下作品最多、最完整的一位。他在世时,作品就分别入选1929年在上海举办的民国教育部第一届全国美展,1937年在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展。作品《亡命日记图》和《台湾遗民图》还曾被选送法国参加巴黎万国博览会展览。而其个人展览也先后在北京、南京、台北等多地举办,当时《世界画报》《中央日报》等均有报道。徐悲鸿观看王悦之在南京的画展后,在《中央日报》撰文赞赏其才华,认为其“特多创格”,有“严谨”者可比劳伦斯,有“朴茂”者高出马蒂斯,并声言“若欲在马蒂斯前顶礼者,何不对此下跪”,可谓不吝褒奖,赞誉有加。
  1937年,王悦之因盲肠炎误诊,不幸在北京病故,一代大师就此殒落。王悦之一生以教学、创作和社会美术活动三位一体的方式施展自己的文化理想与抱负。他的艺术透溢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色泽,在民族灾难深重,人生颠沛流离的岁月里,他以知识分子的良知,感怀现实,体察民生,创作了《弃民图》《亡命日记图》等反映劳动者与知识分子生活状况的作品,深含人文关切;作为台湾籍画家,他的家国忧思与怀乡情感萦绕交织,一幅《台湾遗民图》寄托了深情的怀想;他在南北文化古都吮吸传统气息,钱塘西湖、香山北海都化为他吟咏的视觉篇章。他在油画语言上吸收西方印象派之后的风格,融合中国文人画写意手法,内在冥契,宛若天成,成为探索油画中国风格的先觉和先行者。
 
作品赏析|王悦之《台湾遗民图》
王悦之 台湾遗民图 绢本油彩 1930-1934年 183.7×86.5cm  1982年家属刘艺捐赠 中国美术馆藏
 
  《台湾遗民图》创作于1934年,时值“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三省沦陷,冀、察、平、津也相继被日本侵占。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在殖民地台湾生活了二十个春秋的王悦之,对于亡国惨祸有切肤之痛,遂以台湾籍民的身份,创作了绢本油画《台湾遗民图》,想借此唤醒人们不要忘记台湾沦亡的前鉴。
  《台湾遗民图》构图类似宗教绘画中观音大士的造像样式,但画的是三位现代女性在祈祷。中间一人右手托着地球模型,左手掌心生出一只眼睛,寓意深邃。学生问王悦之为什么在手心画眼睛,他只答是望着台湾的,不肯多作解释。尽管王悦之不愿道破这幅画的含义,但从画名到造型,都流露出画家对于恢复故土的祈求之心。陆游的诗句“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在国难当头时,更会沉重地扣动他的心弦。同时,在经历了台湾—日本—大陆这样一个曲折的人生历程后,对文化身份的寻求、对故土家园的思念、对自我身世的感怀也成为王悦之创作此画的重要心理动因。这种思想也多次表露在他的诗文中,正如《迎台友游中原》这首诗中云:“台岛路八千,燕地秋云白。乡思悲未央,喜逢远归客。各道久别离,相看泪痕积。滚滚一长江,划为南北隔。水流涵神秀,山高藏碧色。淳风承元化,各都帝王宅。武人擅国政,剥夺民膏液。同胞自残伤,神州更谁惜。庄舄操越吟,浩叹竟何益。”自比越人庄舄,因忧国思乡而操越吟,却人微言轻,徒然叹息。《台湾遗民图》正是以三个现代女子形象委婉地表达了处于民族、家、国、文化的多重情感交织下对尊严独立与精神原乡的深情祈望,也深刻昭示出一代人艰难追寻自我的历史悲情。
 
作品赏析|王悦之《台湾遗民图》
中国美术馆曾于2014年主办“脉脉之思——王悦之艺术展”
 
  这幅作品是中国美术史上最早尝试用绢本作油画、用中国画立轴形式装裱的成功创举,被徐悲鸿评价为“以绢本施油彩,绝为前兹所无”,现在的作品形制是后人修复改装之后的样貌。画家用小号中国狼毫笔调和稀薄油彩,结合传统中国人物画方法,在绢上轻描淡写,减弱了人物的光影和空间关系,主要依靠线条塑造人物轮廓,以衣纹图案的变化来暗示形体转折,人物面容、装束工谨细腻,富有一种线画的韵律和平面美感,虽为油画,但已经融进了中国绘画的方法和东方民族的审美意蕴。王悦之在油画引进尚处于初期阶段就能够意识到并开始自觉进行民族化探索,不愧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行者。
  此作连同王悦之其他存世作品40件由王悦之之子刘艺于1982年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典藏部 韩劲松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