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韵墨歌——徐德松书何开四赋选

赋韵墨歌——徐德松书何开四赋选
赋韵墨歌——徐德松书何开四赋选

何开四  四川泸州人,出身于一个教育世家;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是国内首批“钱(钟书)学”研究生。现为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鲁迅文学奖评委、全国茅盾文学奖评委、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评委、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顾问。1982年撰写了10万字的长篇论文《钱锺书美学思想的历史演进》,其后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国内第一部钱学研究专著《碧海掣境录》,在国内外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海内外40余家报刊发表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其他的著作还有《批评与探索》、《血染的风采》、《藏医大师措如才郎》、大型图文集《99‘中国昆明世博会写真》、《制胜13韬》等,主编了《四川建国50年文学作品选·评论卷》、《四川中青年作家评论集》等多种文集;还长期担任文学评论刊物《当代文坛》主编。该刊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多次获奖,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除从事理论及编辑工作外,还广泛涉及各门类的文艺创作。电视作品主要有10集音乐史诗片《长征组歌》、16集大型电视片《古堰长流》、35集四川旅游风光片《魅力天府》、8集大型电视纪录片《百年巴金》、纪录片《决战贫困》等,累计近百集,大部分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颇获好评;还担任多次大型文艺晚会的创意及总撰稿,代表作为《四川国际电视节开幕式文艺晚会》、《大唐华章》、《巴蜀华章》等。特别是是在赋和碑文的写作上,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所撰写的碑、赋、铭文为各种报刊大量转载;立石刊刻者已达百篇之多,为罕见的碑赋纪录,是国内当代碑赋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被海外学者誉为“天下写赋第一人”。此外,还长于文化策划,我省大型雕朔《巴蜀文化墙》、《国窖文化广场》、《构建泸州水路双城设想》等均为其撰写的创意文案,也为不少企业作过广告、包装策划。近些年来,尤致力于四川文化的研究,颇多成果。何开四曾先后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广电部“星光”奖、全国电视“金鹰”奖、全国“文华”奖以及四川省政府社科奖等70余次奖项。像何开四先生这样在学术、文学、理论批评、编辑、文学组织以及电视、碑赋写作、文化策划、雕塑及文化景观设计等多方面涉历并取得重大成果者,在作家和学人中无疑是极为突出的,是国内著名的作家、评论家和文化人。

推陈而出新声 化古而为今用

——从何开四赋文的汉语形象说起

文/加晓昕

  赋作为一种文体,它与诗歌、词、曲、散文、小说构成了文学长廊的盛景,古将“诗、词、曲、赋”并称。赋最鼎盛的时期在魏晋,其后步入衰落。赋用辞考究,字字珠玑。自唐代的传奇始,到后来的明清小说,多关注市民意趣,用语平白。五四白话运动将白话推及到一个无以复加的境地。这对赋在文坛的地位冲击是致命的,这种文体逐渐尘封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国泰民安,政治清明;同时,在“双百”文艺方针的指导下,赋这种古文学体裁,在当今又逐渐活跃起来。赋体的活跃即是现代汉语向古代汉语寻求语言资源的一种表现。当今的宽松的文化背景下,现代汉语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旺盛活力,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语言资源:网络语言、外来语、新词、生造词,古汉语……当今的赋推旧而出新声,化古而为今用,以《光明日报》的“百城赋”为代表,赋频现于媒体、一些大型庆典活动中和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上。任何一种文体的发展都有其演进的传承关系,也有其流变的新特点。

*请横向手机观看作品(点击图片可放大)

赋韵墨歌——徐德松书何开四赋选

成都赋 137cm×33cm×6

  汪曾祺说“语言的奥妙,说穿了不过是长句子和短句子的搭配。一泻千里,戛然而止,画舫笙歌,骏马收缰,可长则短,能短则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何开四先生的赋文字句长短错落,既有整齐的节奏感、又有参差不齐的旋律美。比如“天地玄黄,远古洪荒。沧海毕,巴蜀立。(《巴蜀赋》)”,赋文用句骈偶,尚韵。不但对句结构工整,而且韵脚一致。句子有长短,句间有停顿,前后相押韵,不但构成了较强的节律,而且还富有韵律,这种语言都有极高的乐性美。但何开四先生的赋文并不要求通篇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自由,比如:“爰及近世,西风东渐,机制货币,蜕变更新。弹指千年岁月,浩浩革命风云。一唱雄鸡天下白,共和国法定人民币。《中华钱币赋》”,八个小句,不重押韵;但对句较为工整,由四音节到六音节到七音节,依次出现,既整齐固定,又参差变化,构成了鲜明的节奏。四个四言小句到两个六言小句到两个七言小句,语势相当,“轻”、“重”对比体现出二元对立的态势。长短相济,铿锵激昂,何开四先生的赋文被时人称为“黄钟大吕”,语音之美不在言下。

*请横向手机观看作品(点击图片可放大)

赋韵墨歌——徐德松书何开四赋选

泸州赋(局部)

  文为时变,师从古,而不泥古。何先生的赋文非一味效仿古赋,堆僻积僻,语句空洞,以文害意。语言通俗晓畅不失美感的白话在赋文中使用,是其赋文的一大特点。何开四先生的赋文在语言表达既铺陈华美,古韵悠长,如《客家赋》 “大哉乾元,中华泱泱;客家民系,源远流长。自强不息,历千秋万载而弥新;根系地坤,乃厚德载物之礼尚……壮哉客家,其命惟强”,且不说这些句子是如何地遵循古人的用句的习惯,其用词选用典型的文言词汇诸如:“乾元”、“地坤”,“哉”、“惟”等,赋文古韵流长。

*请横向手机观看作品(点击图片可放大)

赋韵墨歌——徐德松书何开四赋选

泸州赋(局部)

  何先生的赋文中,又有洋溢着时代气息的白话:“中国选择坚强。挺住汶川!挺住中国!中南海心系灾区,指挥若定;十三亿血脉相连,同此国殇。力挽狂澜,党是主心骨;众志成城,劫难共担当。三军用命,旌旗猎猎;八方驰援,浩浩荡荡。以人为本,珍惜每条生命;救死扶伤,高擎希望之光”作者不但用了反映新现象的新词,诸如中国、选择、坚强、挺住、汶川、中南海、指挥、主心骨,救死扶伤等,而且这些新词无疑例外的都是复音词。复音词是典型的白话文的特征,作者并不避讳复音词的使用。句子如“党是主心骨”、“珍惜每条生命”等,也都是典型的白话。“每一个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因素——语音的、节奏的、象征、形态,是不能和别的语言共有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美感各有不同,古代汉语有着典雅之风,现代汉语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何开四先生的赋文在典雅中加入了现代的元素,审美情味迥然相异,却又相溶相契。

*请横向手机观看作品(点击图片可放大)

赋韵墨歌——徐德松书何开四赋选

石棉赋 137cm×33cm×5

  汉语形象“审美价值在于,它被精心调整和组织起来,以便成功地实现了特定的表达意图,并最终在读者中造成强烈的社会感染效果。”汉语形象是为成功地实现特定的表达意图,即思想意义,并在读者心中造成强烈的“感染效果”。因此,汉语形象是为思想意义服务。思想意义是汉语形象的基础,汉语形象是思想意义的手段和途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铺采摛文”,目的是“体物写志”。赋历来是歌颂盛世的首选文体。从短赋到汉大赋;从骈赋到律赋;从文赋到股赋,都流淌着千年中国的辉煌,传递着泱泱华夏的盛世强音,一篇篇赋文就是一篇篇壮美的华章,汉语形象背后的“歌颂性”才是赋文的思想意义之所在,是赋的本质。何开四先生极力保持赋的古韵、古风,也保留了赋体的极尽铅华,词藻艳美的特征。故何开四的赋文不仅有古赋的文采绚丽,如“乾坤有正气,凝而为清廉。清者水之洁,而上善若水;廉者物之棱,而行为方正。故清廉者,乃清正廉洁、大道直行、奉公守法之谓也。《清廉赋》”,这段古文极具典雅之风,洋溢着老庄道家思辨同时又融入时代元素的, 主题内容的古今一体,实现其“歌颂性”的文本要求。我们知道,词语除了理性意义外,还有情感意义和形象意义。在选词上,作者对能引起现代生活形象色彩的词进行了提炼,比如:“时维公元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十四点二十八分,岁次戊子之夏,里氏八级大地震突袭四川汶川,其首破于映秀,终破于青川。天崩地裂,雨骤风狂……人与自然,永恒话题,大道存焉,和谐为上;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三才合一,地久天长!《东河口赋》”,对“512”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首破映秀”、“终破青川”、“突袭”、“天崩地裂”、“雨骤风狂”……这些词(组)的形象感极强,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用古文说今事,《东河口赋》不但保留了赋古典华美,突显了其洪钟大吕的讽喻功能;更充盈着强烈的现实感,浓烈的悲情;而且弘扬了珍惜自然,才能善待生命的现代主题,古今一体。同时,既在行文上,作者更是做到古中涵今,而且结构明晰,内容丰富、贯穿古今,大气磅礴,以古颂今。以其《石棉赋》为例:其开篇直陈,石棉的地理地貌,“奇哉石棉,江山形胜;万峰矗立,江河纵横”,接着讲述石棉的历史沿革:从“远古部落,聚族而兴。丰乐石器”到“ 沧海桑田,神州新运。高山峡谷明珠现,华夏崛起石棉城”到“盛世和平,天朗气清;十里新城,气象峥嵘。迓世纪之曙色,承百代之风韵”,再到“新世纪看新石棉”的盛况……最后,作者情难自禁,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和寄予了深切的希望:“伟哉中华,国运其昌;盛哉石棉,前程似锦”该篇赋文言之有物,传递了国泰民安的盛世强音。

赋韵墨歌——徐德松书何开四赋选

巴蜀画派赋 45cm×69cm×5

  当今的词赋家还有如魏明伦、宋晓武、葛明义、陈东有、胡正平、阮忠等。《光明日报》先主办了《百城赋》,刊登了百座城市的百篇赋文,既而,又在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举行《百城赋》研讨会……说明赋在当今重新彰显了活力。任何文学体裁都非凭空而生的,皆从历史的文学遗产中汲取思想和艺术的养分,并受事物发展的影响,改良创新。赋文的重新彰显其活力,其实是“涉及的是古代汉语在今天的表现力和现代汉语向古代汉语返本溯源的问题”,今中见古,古中涵今,这是语言审美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也是语言审美的一种必然。因此,当今,赋这种文体的再次出现是语言审美的一种必然规律,且必将继续发展成熟,适应当今社会文化背景。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请横向手机观看作品(点击图片可放大)

赋韵墨歌——徐德松书何开四赋选

古蔺赋 35cm×186cm

 

*请横向手机观看作品(点击图片可放大)

赋韵墨歌——徐德松书何开四赋选

乐山赋(局部) 总尺寸:42cm×688cm

赋韵墨歌——徐德松书何开四赋选

徐德松  1953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古蔺县。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四至八届中青年书法展(七届获三等奖),全国第六至八届书法展及数次全国书法大奖赛,参加第一至三届“北京·四川书法双年展”及多次国内外书法大展,1998年“巴蜀风”15人进京展。书法作品被国内外多家文博单位及个人收藏。1999年被授予四川省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曾任四川省书协第四、五、六届副主席。现为中国书协会员、省书协顾问、省文联全委会委员、省政协书画院书法专委会副主任。

清风远逸 平淡香远

徐德松先生的笔墨交响

文/张开

  笔墨两字,看似简单,其实能够得到这种自觉而充满哲学意义的认知实在不容易。

  笔墨是一种状态,是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的语言创造而不仅仅停留在点画本身。

  品读书法,首先读的是气象,是意韵。对于点画的精到只是基础,是书法的根本,精到之后再追求意韵,书法的创作才可能转换为艺术的深化,赋予线条以生命。品读人生,需要进入人的心灵,即使一个眼神,一次不经意的表露,需要懂得他的内心深处的独到,只有这样才可以产生作者与观者的心灵共鸣。

  徐德松先生,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耕耘中享受着笔墨的跳荡所给予自己的愉悦,那是精神层面可以伴随永久的痛快淋漓。

  生活之中,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两面派,粗犷、细腻,无拘无束而又谨小慎微,更甚者又是变化无常,此起彼伏。但表面并不是一个人的实质,冷静思考才是最为重要的修炼,需要感性和理性相互交融,缺少一方面,所有的经历都会变得愈加的苍白无力。记住应该记住的点滴,忘掉所有必须忘记的纠结。记住很容易,忘却太困难。喜欢的东西会过目不忘,厌倦的事情本不想留存却时刻萦绕在内心,怎么记住?怎样忘记?解决的办法就是能力素养的不断增进,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在看似不经意的言行举止中,我始终保持着冷静的观察,记住打动我的每一个瞬间,忘却毫无意义的繁杂琐粹,这就是构成生活历程的元素之一。

  对徐德松先生的认知我在很久以前早已肯定,记住他的书法是在第七届中青年书法展中他的获奖作品,记住他的为人处世是在2001年由我策划的军旅书家21人展在四川省美术馆展出,他给予我们无私的关怀和真诚的鼓励。那件获奖作品,参差错落、自由挥运,丰富而饱藏变化的节奏起伏中,既老辣生动又天真烂漫,看一眼就记忆深刻。军旅联展,他把所有来到成都的相识或者未曾见过的作者当成朋友,悉心照顾、推心置腹,让大家感受到了巴蜀人的热情隽永。

  一是艺术的创作,一是他的处事哲学我都铭记在了心里,记下了一个人,就会去关注他,了解他,以致从生活到艺术,从点滴到全面都将毫无保留把自身的喜怒哀乐和盘托出,由虚幻走向真实,其情感必然坚不可摧。徐德松先生的艺术创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让我钦服,楷行草隶无所不能,作品形式多元,创作题材广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潜心研究笔墨技巧的丰富,不断提升艺术创作的内涵,从而获得了陶冶自己又愉悦别人的美的享受。

  从2001年第一次接触徐德松先生到现在已经快二十年时间,每一次的交谈、聚会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人谦逊,稳重朴实,话语不多,温文尔雅。别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表露心声的时候,他却保持着沉默寡言,虚心听取,辨别吸收。别人请他讲话之时,他又是轻言细语,不激不厉,每有发声铿然有力。沉着冷静是他的个性,谦虚随和是他长期养成的行为准则。凡事无需刻意,做好眼前的一点一滴,在自然的推进过程中水到渠成,需要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可以促进自己变得厚重,变得气逸质伦。作字行文,为人处世无不折射出先前吸收的分量,广征博取,淡定从容之后的空间就会变得宽大深邃。徐德松先生的涵养是由内到外的自然流露,绝非故作姿态以博哗众取宠,因而更具有亲和力与感染力。由此衍生到书法,也就自然而然的传达出深厚的文化积淀。

  他的书法碑帖交融,灵秀中见朴拙,动静相生、轻松自如。在当今时下,取碑帖结合者不胜枚举,有成就者也不在少数,徐德松先生即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我很喜欢他的创作,看似不经意的无拘无束,其实作品的内涵十分丰富。他的书法不管是篆隶还是行草乃至楷书,处处流露出性情而不是单纯刻板的表现笔墨的基本形貌。艺术创作与自然万物相生相合,故作姿态就远离了艺术的主旨。徐德松先生的作品,线条生动,妙趣天成,或浓或淡,或精巧细腻或粗犷奔放,点画的组合,墨色的对比,洋溢着对于创作的敏感和激情。音乐化的节奏旋律,诗情画意般的章法构成,朴茂中蕴藏着浪漫的基调,处处制造矛盾,整体又是和谐自然,驾轻就熟的起伏跌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品读书法和品读创作书法的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古人说书如其人,我们说书因人贵。书家的人品决定了书艺格调的高低,人是创造事物的主体。徐德松先生的人品毋庸置疑,不管是在部队服役,还是转业到地方,他都始终保持着形端表正的严谨与豁达。军人因为职业和环境的影响,行为果断、雷厉风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衍生到书法创作中,自然而然的彰显出阳刚,痛快的风格面貌。这种感知就是对碑学书法的理解和消化,仔细观察他的所有作品,无不印证了人生经历必然决定艺术审美的基调。另一方面,军人的气质又不仅仅只是刚毅,细腻柔情无处不在,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这也是他在书法艺术创作中碑帖交融的内因所在。

  人生每到一个阶段对生命的理解便会不同,艺术家也是如此,到了一个层次所思考的就是将来的走向,艺术创作和生命的历程息息相关,这是定律。徐德松先生的书法从早期的大开大合逐渐转化到平实清畅中来,褪去了强烈对比的狂放,回归到自然雍容的朴素,这又是境界升华的最直接的体现。最近几年中,他的创作形式和内容更倾心于紧密结合作品的时代感上,作品雍容典雅,内容也是选择了当代人的优秀文章,促使创作更具有亲和力,让观众能够靠的更近,从而印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的鲜活力和认同感。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让创作更加厚重,这种厚重又不同于翻来覆去只写那几首唐诗宋词的作品。我们并不是反对以优秀的唐诗宋词为创作范本,选择一些更加鲜活而又最能靠近自己的素材进行创作或许更能表达书法艺术家对于笔墨语言的诠释,意义更趋深远。品读徐德松先生最近一段时间的作品,我们显然会被他的作品感染,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与书法家产生共鸣,其内蕴便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书法艺术的创作总是和作者本身是一个整体,割舍不开,点画的起承转合,空间的分割布局,在不经意中一定是和艺术家的修养融合贯通的。书法的高度又不仅仅依靠勤学苦练笔墨技巧即可实现,需要多种因素的参合,比如对绘画的涉猎,阅历的丰富,为人处世的态度等等。不用去细究徐德松先生的艺术取法于谁,因为他敢于融汇自己喜欢的所有碑帖,从秦汉碑版到近现代的谢无量先生,从个性的张扬到冷静的回归,再从书法到绘画的相得益彰,所有取舍都承载着他对于艺术追求的执着与敏锐,时时保持清醒,处处谦和平淡,由表及里的儒雅风范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刻意故作所能演绎刻画,因为,艺术家的内蕴是在不经意的长期修炼与积累中悄然形成。

  通过近几年和徐德松先生的接触,无论是他的为人还是艺术作品都变得更加安静,但这种平静并不是刻板、固化的扭捏,在浮躁喧嚣的热闹恪守静态很不容易。一旦静了下来,才可以细心领略艺术创作的浩瀚广博,名利场下的迎合终究登不了大雅之堂,有如过眼烟云,短暂呈现便会瞬间消失。喜欢徐德松先生的书法,钦佩他的为人,有如清风峻节般旷朗无尘。我不善于作书,也不长于为文,记录下的点滴并不能概括他的全貌,只是在某一个方面有所思、所想而已。抛砖以为引玉,真心希望我们所有的书法人在这个和谐、奋进的时代里走得更高、更远,更具有深度与广度。

(作者系原解放军总参谋部书法创作院秘书长,《陆军航空兵》杂志主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清鉴书院》院长)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
(0)
本站编辑
上一篇 2019年6月5日 下午5:47
下一篇 2019年6月6日 上午11:11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