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宝麟先生精临传世十大行书欣赏

640-347
今天的大家分享中国当代书法大师曹宝麟先生临写王珣的《伯远帖》,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米芾的《蜀素帖》等十大行书。
曹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传统经典,他以自己深厚的学养,精湛的技艺,对古人的神韵把握得非常到位,在形质与神采之间达到了高度统一,堪称是古今罕见的集学者型、艺术性、创造性于一身的大家手笔。让我们一饱眼福,大开眼界吧!
【书法小知识】
坊间公认的中国书法十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帖》、王珣《伯远帖》、杨凝式《韭花帖》、柳公权《蒙诏帖》、欧阳询《张翰思鲈帖》、米芾《蜀素帖》、黄庭坚《松风阁》、李建中《土母帖》。
一、王珣《伯远帖》
640-348
《伯远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珣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伯远帖》是作者给亲友伯远书写的一通信札,其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为行书早期的典范之作。全篇随其本字之形,顺其自然之态,而又通篇和悦,自然一体,有如天成。《伯远帖》是现今学术界公认唯一传世的东晋名家法书真迹,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称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首的“三希帖”,亦被列为“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行第四。
明代董其昌在跋文中认为,晋代书家作品真迹,流传至今的仅有王羲之、王献之两位。米芾所处时代王献之手迹已属凤毛麟角,其价值可与王羲之五件尺牍相提并论。相较王氏父子遗作,王珣书法真迹存留状况更为罕见。本人(指董其昌自己)有幸目睹王珣翰墨实属难得,其作品历经岁月仍能完整呈现于今世亦属机缘。都城所见历代墨宝之中,此卷堪称稀世珍品。
曹宝麟临王珣《伯远帖》
640-349
640-350
640-351
二、王羲之《兰亭序》
640-352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二王书法,尤爱兰亭序。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时为秦王的李世民命侍臣从辨才处赚得真迹。李世民得到《兰亭序》真迹后,贞观十年(636年)命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诸葛贞、韩道政、赵模等人摹成副本(传为“响搨法”,即“向搨”,在暗室开向阳小窗,置真迹于小窗,搨书人用透明纸覆于真迹上,双钩临摹,然后根据笔墨浓淡填墨,气韵逼真,称“下真迹一等”),欧阳询、褚遂良等人亦有临本。唐太宗去世后,真迹作为殉葬埋于昭陵。
曹宝麟临王羲之《兰亭序》

640-354
640-353
640-356
640-355
640-357
640-358
640-359
640-361
640-360
三、颜真卿《祭侄文稿》
640-362《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曹宝麟临颜真卿《祭侄文稿》
640-364
640-363
640-365
640-367
640-366
四、欧阳询《张翰帖》

640-368

《张翰帖》,又名《张翰思鲈帖》《季鹰帖》,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纸本行书作品,有“天下第七行书”之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张翰帖》内容记叙晋人张翰因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的故事;该帖为唐人钩填本,笔墨厚重,锋棱稍;章法注重行气的贯通,字体修长严谨,笔力刚劲挺拨,字距较小,行距较大,风格平正中见险峻之势,给人以清新整饬之感。

曹宝麟临欧阳询《张翰帖》

640-371
640-370
640-369
640-372
五、柳公权《蒙诏帖》
640-373《蒙诏帖》(又称《翰林帖》)是由唐代书法家、诗人柳公权于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蒙诏帖》计7行,27字。此帖字形长短宽窄不一,或断或连,笔墨浓淡轻重有致,线条以中锋为主,饱满圆厚。在用笔方式上,有二王为代表的“一搨直下”,也有颜真卿为代表的“篆籀绞转”。
《蒙诏帖》曾被世人誉为“天下第六行书”。
曹宝麟临柳公权《蒙诏帖》
640-374
640-375
640-377
六、杨凝式《韭花帖》
640-376《韭花帖》是唐末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创作的墨迹本行书作品,有“天下第五行书”之称,现存3个藏本,分别藏于无锡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罗振玉藏本不知去向。《韭花帖》是杨凝式醒后饥饿无比,得韭花珍馐而食,心中惬意故灵感大发写下。字体点画生动,结构端稳,风神简静,全帖表现出入规入矩的端庄与温雅,结体妍丽,并以精严的技巧表达出含蓄内在的文人之气。用笔一丝不苟,却不显得古板呆滞,巧妙地将内擫和外拓的笔法融为一体。
曹宝麟临杨凝式《韭花帖》
640-379
640-378
640-384
七、苏轼《寒食帖》
640-381《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6,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曹宝麟临苏轼《寒食帖》
640-342
640-343
640-344
640-345
640-346
640-387
八、黄庭坚《松风阁帖》
640-391《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
曹宝麟临黄庭坚《松风阁帖》
640-388
640-389
640-390
640-392
640-393
九、米芾《蜀素帖》
640-395《蜀素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绢本墨迹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蜀素帖》为作者在蜀素上书其所作各体诗八首而成,其作品内容即为当时的游记和送行之作。其艺术风格则以和谐变化为准则,天真自然为旨归,通体笔法跳荡精致、结体变化多端、笔势沉着痛快。《蜀素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人称“天下第八行书”。
曹宝麟临米芾《蜀素帖》
640-394
640-396
640-397
640-398
640-399
640-400
640-401
640-402
640-403
十、李建中《土母帖》
640-404《土母帖》纵31.2厘米,横44.4厘米,是李建中存世墨迹的代表作,天下十大行书之一,土母帖排第十。刻入《三希堂法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笔致丰腴敦厚,结体凝重稳健,风格清新洒脱,唐代遗风犹存,是李氏存世不多的代表作。
曹宝麟临李建中《土母帖》
640-405
640-406
原文出处: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
(0)
本站编辑
上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上午10:10
下一篇 2025年3月20日 上午11:10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