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书画展赛网首页
  2. 艺坛快讯

朵云往事|借出上博孤本《萝轩变古笺谱》,为纪念鲁迅而刻

今年是上海文化老字号朵云轩诞生120周年。“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近日陆续采访了曾在朵云轩工作的前辈们,打捞那些朵云轩久远的往事。
明代吴发祥刻印《萝轩变古笺谱》,堪称我国古代拱花木刻彩印笺谱之首,是中国早期木版彩印精品。曾担任朵云轩(上海书画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的岑久发于1962年进入朵云轩工作,他当时负责了《罗轩变古笺谱》的项目。
从去上海博物馆借孤本到艺术顾问谢稚柳的审核,再到郭绍虞写序等,岑久发回忆了朵云轩复刻《萝轩变古笺谱》项目的过程。

朵云往事|借出上博孤本《萝轩变古笺谱》,为纪念鲁迅而刻

岑久发回忆朵云轩复刻《萝轩变古笺谱》项目的过程
我曾在上海市出版学校读书。1962年,出版学校解散后,我来到了朵云轩,并于1964年正式开始工作。由于之前我是从事装帧设计的,所以来到朵云轩后便在编辑部门工作了。1974年,“文革”期间,我去了干校。1976年,我进入了市革委会的一个慰问团,去了吉林。“四人帮”粉碎后,我回到上海,重新回到朵云轩从事编辑工作。
朵云轩成立了编辑部后,我和周志高负责杂志的编辑工作,他负责《书法》杂志,我负责《书与画》。我记得当时张培成、施大畏两个人的第一幅作品都是经过我这边刊发的。当时没有稿费,所以给他们一本单张画册,一本字帖,每人还送了一方砚台。那时候,大家都是工农兵作者,包括现在刘小晴、韩天衡等,我们编辑部发展了一大批人才。

朵云往事|借出上博孤本《萝轩变古笺谱》,为纪念鲁迅而刻

朵云轩刻《萝轩变古笺谱》
1978年,我从外“流浪”回来后,担任朵云轩勾描编辑组长(勾描属于编辑部的),相当于现在的编辑部主任。从1978年做到1983年的这5年里我是只做编辑,正儿八经做了不少事情。那时候我跑遍江浙、北京、广州的博物馆,还要往私人藏家那里跑,为了组稿子。其中,《萝轩变古笺谱》就是我负责的项目。
明代吴发祥刻印《萝轩变古笺谱》,堪称我国古代拱花木刻彩印笺谱之首,是中国早期木版彩印精品。(注:鲁迅先生早年与郑振铎先生一起编写《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时,曾多次提及《罗轩变古笺谱》。如今,这部上下两册的笺谱已是一部国宝级的海内孤本,为上海博物馆所收藏。)
谈及《萝轩变古笺谱》项目,首先要感谢当时文化局的副局长方行,是他提出来的做这个项目的。1964年,上海博物馆拿到这本孤本后,朵云轩就想复制了。由于“文革”,工程就停下来了。1979年4月,文化局副局长方行同志重新提及这件事,以此纪念鲁迅先生百年诞辰。1979年12月1号,正式开始第一道工序。

朵云往事|借出上博孤本《萝轩变古笺谱》,为纪念鲁迅而刻

朵云轩刻《萝轩变古笺谱》

朵云往事|借出上博孤本《萝轩变古笺谱》,为纪念鲁迅而刻

朵云轩刻《萝轩变古笺谱》

朵云往事|借出上博孤本《萝轩变古笺谱》,为纪念鲁迅而刻

朵云轩刻《萝轩变古笺谱》
当时,上海博物馆原副馆长汪庆正负责管理这件事,而我则是朵云轩里负责这个项目的人。上海博物馆把孤本拆成一页一页后,我们朵云轩勾描组的工作人员就来到上海博物馆上班,在博物馆里进行勾描、刻板。但是这样并不方便,我们朵云轩的人去不方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感觉也不方便。后来我们就去博物馆保管部签字,就把孤本借回来。每次借10张,刻完后再还回去换新的。

朵云往事|借出上博孤本《萝轩变古笺谱》,为纪念鲁迅而刻

岑久发记录的《罗轩变古笺谱》项目工作小结
谢稚柳先生是这一项目的艺术顾问。用什么纸,颜色是否有误,也包括整个设计,打样稿等都需要他点头通过。例如,在1980年的工作会议上,谢稚柳就表态,认为刻得不错,勾刻印质量比原来想象的要好,就是纸张太毛了,要求磨的光一点……这个项目从1979年12月一直做到1982年,共182幅。当时仿古本 印了300本,不染色的普通装印了大约200本,总共没印多少。

朵云往事|借出上博孤本《萝轩变古笺谱》,为纪念鲁迅而刻

郭绍虞为朵云轩刻的《萝轩变古笺谱》写序
《萝轩变古笺谱》的后记是上海博物馆的承名世写的小楷,写明了所有参与该项目的工作人员。此外,我们请了复旦大学的教授郭绍虞先生写了序。可惜,当时他直接写在了刻版用的雁皮纸上,写好后直接贴在板上刻掉了,墨迹就没保留下来。之后,方行请了赵朴初为《萝轩变古笺谱》题签。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