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画那些已经出现过的。”—— 阿历克斯·卡茨(Alex Katz)
5月29日,20世纪美国艺术大师亚历克斯·卡茨 即将在上海举办他的中国首展。作为其时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现年93岁的亚历克斯·卡茨以独树一帜的 对风景、花卉和肖像的大规模描绘而闻名。
有一种说法,卡茨的作品是写给中产阶级的情书。尤其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以妻子阿达·卡茨(Ada Katz, b.1928)为模特,创作了著名的《蓝雨伞》(Blue Umbrella, 1979)、《黑裙子》(The Black Dress, 1960)、《戴浴帽的阿达》(Ada with Bathing Cap, 1965)以及《穿马球衫的阿达》(Ada in Polo Coat, 1976)等等,他把阿达塑造成上流社会的传奇,中产阶级女性的代言人,纽约理想生活的Icon。
卡茨笔下简约的线条、对比鲜明的色彩、大面积的平涂色域,看上去就像是电影或广告特写镜头,却又巧妙地去除了图像的景深和叙事性,极具辨识度。
其作品已被全球一百多个艺术机构永久收藏,其中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学会、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学院、伦敦泰特美术馆、法国蓬皮杜中心、马德里索菲亚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东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柏林国家美术馆。
亚历克斯·卡茨 1927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 由他的热爱诗歌与艺术的俄罗斯移民父母抚养长大,年轻时就读于库珀联合艺术学院和斯科维根绘画与雕塑学院。
他的艺术创作始于20 世纪50年代,在当时艺术运动和探索纷纷涌现,抽象和反传统成为主流的时代背景下,卡茨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在自由借鉴波普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元素的基础上,开创了鲜明个人特质的极简主义美学。
虽然中国的艺术界介绍这位先生时,习惯于“ 受人尊重”这样的说辞,实际却不然,卡茨起初即倍受批评,主要原因为其单调的画面背景,及一贯的平铺直叙,这种显然有些固执的叙事风格。
卡茨落入了被称为“第十街场景”的艺术家小圈子,其中包括路易斯·多德、拉里·里弗斯和费尔菲尔德·波特等。
在作为画家的第一个十年里,他曾摧毁了一千多幅画,以找到属于他个人的独特风格。直到他在抽象与具象间找到一种平衡,慢慢的为一部分思想开放的艺术家、诗人所接受,从而成就其职业画家的身份。
逐渐卡茨的作品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商业成功,成为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灯塔,其中包括伊丽莎白·佩顿和朱利安·奥皮。
对当代生活环境的兴趣,是卡茨的绘画出发点。他生活于纽约,也从纽约找到自己的位置,其作品中的人物、风景无不与这个城市有关。
在对他熟悉的社会人物的描绘中,他用优美的、时尚的人物造型构图,关注细节表现,手法简洁,色彩对比鲜明,大面积的平涂色域和熟练的技法完美结合,没有叙事性和情节性。
卡茨创作画的时候相当“ 自由”,他尽量让绘画行为本身快于绘画时的想法。
他欣赏毕加索《镜前少女》和马蒂斯的那种简洁明快的大色块作品,但同时他说:上世纪50 年代时的自由是要从毕加索和马蒂斯的影响中解脱出来,以一种开放的方式去画,就像波洛克那样;而现在,它就变成了在无意识中去描绘,当画一棵大树的时候,颜料要快于想法之前进入画布,那才是自由。
在卡茨的人物肖像画中有许多诗人的形象,这是因为他对诗歌很感兴趣,而且他常常与一些诗人就艺术形式的某些观点达成默契。
绘画的题材并不是卡茨的关注点,那只是被描绘的客体。对于历代大师的杰作,他很关心吸取他们绘画的方式,比如他第一次看到马萨乔的作品就极为震惊,对他那奇妙的灰色、蓝色和红色及肌肤的颜色留下很深的印象,30 年后有人告诉他画中十字架是颠倒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对色彩的痴迷,忘记了画的内容。
日本的浮世绘画家喜多川哥麿(Kitagawa Utamaro )是他灵感的一个重要来源,还有其他艺术门类:音乐、电影、诗歌和舞蹈都是卡茨的关注对象。
卡茨的绘画对画面的背景及人物的处理的非常的纯粹,原因一是,这样能更好地突出主题,弱化背景对主体的影响,二是,以背景“面”的整对应画面主体的“点”,在画面中形成一种节奏的变化。
“作为艺术家,我们为观众而竞争。我在和抽象表现主义者竞争。“我要把它们从墙上敲下来,”卡茨曾说。“如果你把我的作品放在一幅咄咄逼人的 A.E.画作旁边,我会吃掉大部分。我想和孩子们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