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敏碑》,又名《巴郡太守樊敏碑》,刻于东汉建安十年(205)三月,立于四川芦山(今芦山县),刘盛刻,息喿书;虽见于宋人著录,但一度佚失,清道光年间重出土。碑通高2.92米,宽1.23米,厚0.26米,上方微削,圆顶,圭首作二螭龙,首向右抵于碑肩略似螭拱状。碑首中稍偏右镌篆文“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12字;额篆分为两行,每行6字。
《樊敏碑》,隶书,22行,行29字,计558字,拓本纵255cm,横117cm
此碑著录于宋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故宫所藏《樊敏碑》清拓本,其中“大”字未损,有朱翼盦题签,并有“师曾眼福”等印7方。杨振方在其《碑帖叙录》中评价此碑:“石质粗而锋芒多杀,无从定其笔法高下,而一种古穆之气终不可磨灭。”清末康有为赞誉此碑隶书说:“如明月开天,荷花出水” 。
《樊敏碑》之隶书,粗壮方正,却又柔韧挺拔;字满盈框,刚柔相济。与《曹全碑》不同,与《礼器碑》不同,与《史晨碑》不同,与《石门颂》 《西狭颂》等等汉隶统统不同,然又有各汉之世传名隶的柔韧之笔意风韵;方圆盈溢而又潇洒壮硕、体高眼大而又柔媚无限,汉隶之绝品。
《樊敏碑册页》,东汉建安十年(205年)刻,墨拓,剪裱册页二十一开。每开纵34厘米,横38厘米。
此碑篆额题“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东汉建安十年(205年)三月立于四川芦山县。隶书大字朴厚雄健,为汉碑名品之一。宋以后曾长期佚失,清道光年间重新访得。此本即为原石重现后不久所拓,字迹较一般旧拓本清晰。第十六行“楷模”之“楷”字,第十七行“大选”之“大”字不损,即世所谓“大楷未损本”,较为珍贵。
此册页封面有马衡先生题签,每页上裱边有马氏隶书释文。册后缀马氏二跋:辛亥(1911年)十一月跋云,此碑系“道光初年北平杨海琹于芦山荒郊中访得原石”。据拓本可以补正宋代洪适《隶释》所录碑文中“阙者三字”和“误者五字”。壬子(1912年)孟冬跋云,徐紫珊木刻双钩《樊敏碑》的底本号称“宋拓孤本”,实为覆刻,而此本方为原石拓。
拓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