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书画展赛网首页
  2. 艺坛快讯

美术界抗击疫情创作记(七)

江苏省国画院人物画研究所副所长桑建国——《送别》 《送别》   桑建国

江苏省国画院人物画研究所副所长桑建国——《送别》

美术界抗击疫情创作记(七)

《送别》  桑建国

  响应美协号召,创作这幅《送别》。一只手,紧紧抓住白大褂。 这幅画,一开始的构思是表现医疗队,我感觉如泛泛的表现,摄影可以做得更好,所以放弃了,转而构思了第二图。借这幅作品,表达我一位民盟盟员、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员对援助武汉的医疗人员的敬意,他们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池沙鸿——《众志成城之钟南山院士像》

  从2019年12月至今,全国爆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生死搏斗。17年前创下抗击非典七个“最”的钟南山院士,今年83岁。2020年1月18日,他再次奔赴第一线的武汉,他肯定病毒会人传人,并预测传染发病高峰。他在这次战役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此,我很想用绘画塑造这位医疗大军的主心骨的形象。

美术界抗击疫情创作记(七)

《众志成城之钟南山院士像》  池沙鸿

  我在网上找了很多文字和图片资料,让钟院士的形象在我脑中活跃起来。春节期间形势陡然严峻,我就决心提笔写意。这次战役牵动亿万人的心,无数白衣天使奋战前线。新型的防护设备很有画意,也很容易让人看出这次战役的形象特点。我将钟院士与穿上防护设备的医疗人员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在塑造形象时,让钟院士的白发更加明显,刻画神情时力争突出求真务实、冷静坚定、具有远见卓识的特质。

  中国画审美体系完整,所以我以全身的人物构成城墙似的造型。完成这样的人物,没有现成的模特或图片,所以一半靠参考资料,一半靠默写改画。两个淡墨为主的大高个衬托出钟院士黑白明确的精干形象,造成“众志成城”的可靠感和画面的墨色布局。运笔以大写,向斧劈刀刻方向靠,干脆并有定力,使挂在钟院士脖子上的听诊器在对比中显得很有韧性,以此强化钟院士的内在气质。钟院士行动力超强,所以我把他置于画面靠右,身体略微面朝画外,似乎立马能走出画面,进入工作状态。

  昨天,看到钟院士接受采访的视频,当他说到“武汉是英雄城市,肯定能过关”时,饱含热泪,我猛然感受到他充满激情的一面。今天我在赋色时,特地将那根领带染红,把地板也染上与防护服上相同的蓝色,强化周围冷色与那一点红色形成对比,象征性地表达那种属于大爱的温暖。

  有感而发,也表达了我对所有勇士们的敬意。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徐惠泉——《抗疫日记》系列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一场十四亿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抗疫战斗正在湖北、武汉,正在中国大地悲壮地进行着。我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身居斗室,在经历了惊愕、痛苦、悲愤、又万般无奈后,开始冷静思考,开始想着还能做些什么?借助于高度发达的信息传送,我在家里每时每刻通过手机关注“疫情”变化,翻查每日更新的疫情通报,密切关注这场没有硝烟的防控疫情阻击战的进展情况。每天确诊人数上升的数字像是冰凉的利剑刺透我的心,同时又看到医务人员、解放军战士逆向而行在一线与疫情肆虐抢时间、争速度的比拼,还有很多普通人在社区、村头值班查岗,更有许多志愿者、普通老百姓自发为医院、守岗者送物资、送热粥……总有一些故事悲壮又令我感动!于是我开始以绘画日记的形式做一些记录。

美术界抗击疫情创作记(七)

美术界抗击疫情创作记(七)

《抗疫日记》系列  徐惠泉

  疫情发生以后,一位在武汉防控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工作的护士长,在看到身边不断从家中折返工作岗位的小伙子、小姑娘时,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话“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护士长的这席话让人泪目,面对生死攸关的事件,他们选择将自己的青春在此时绽放,奋不顾身、勇敢的和前辈们站在了一起,用极其考验身体和毅力的行动,自愿成为了“逆行者”,成为为众人传递希望火种的人。

美术界抗击疫情创作记(七)

美术界抗击疫情创作记(七)

《抗疫日记》系列  徐惠泉

  医疗资源的有效介入是打赢这场硬仗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有了火神山、雷神山以“中国速度”拔地而起,在全国人民的注目下,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很快投入使用,方舱医院等一批隔离医院也很快建立,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和全国各地医疗队驰援武汉,湖北的“应收尽收”等紧要关头的特殊政策及时出台落地,为遏制蔓延吹向集结号。令人感动的是来自全军、全国各地不同的医疗单位,他们重新进行统一编组,共赴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里开展工作。其中有不少曾参加小汤山医院抗击非典以及援助塞拉利昂、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疫情的医护人员。他们说“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时间就是生命”,医护人员的决心是我们闯过难关的信心。

美术界抗击疫情创作记(七)

美术界抗击疫情创作记(七)

《抗疫日记》系列  徐惠泉

  我还看到一则有纪实意义的短片,画外音说到“晚上7点像凌晨3点,武汉像被按下了暂停键”。是的,一个千万级别人口的都市,如今骤然被抽走了城里的热闹和喧嚣,曾经车水马龙的街市,现在烟火稀疏、阒无一人,安静得让人心痛。武汉如此,全国有许多城市也是如此,全国上下共同心系着疫情发展的每一个转折点,共同祈祷着每一个在抗疫前线的战斗者平安回来,共同期盼着最终的胜利号角早日响起!

  我们和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一样,在人生抛给我们的磨砺中,逐渐成长起来,我们经历一次次苦难、一个个灾难,在绝望和痛苦中追求光明,由稚嫩、羞涩蜕变成坚强、勇敢。现实中无数的个体被凝结成为小说的典型人物,他们为命运抗争搏斗的精神,不断鼓舞一代又一代青年。在磨砺中,我们的社会运作也在从各方面臻于成熟、社会风气更加文明和净化。于是,我把我看到的、听到的注入到我的笔下,也借此沉淀内心,给予自己力量。我的创作以日记的方式,用画笔纪录我的所闻、所见所思。作为一个画家这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在特殊时期能够发出的声音。

美术界抗击疫情创作记(七)

美术界抗击疫情创作记(七)

美术界抗击疫情创作记(七)

《抗疫日记》系列  徐惠泉

  我选择以“日记”形式的纪录和创作,是我更想通过这种简单和自由的创作形式,沟通我与图像(摄影和摄像)的即时关联,同时记录我的思考,包括文字的记录,我在画面上记录了每天发布的疫情通报的数字,那些冰冷的数字的快速增长,尤如一把把利剑穿透画面,它把图像撕得粉碎,在这些数字面前艺术苍白无力。在我的日记中也有温暖:我记录了“最美天使”、“医者仁心”、“逆向而行”、“出征前夕”、“街道志愿者”。有这样一段记录:我供职的江苏省美术馆接到上级通知,需要我们安排一些志愿者去社区协助值班排查外地返宁人员情况,我们在美术馆群里发布征集通知后,第一时间美术馆的共产党员、普通职工纷纷报名要求去第一线。他们在社区值班的照片在群里传播,我也把这一切记在我的日记里。他们使我的日记的画面充满责任、担当和人心的光辉。

  我同时关注到我的同行们也纷纷拿起画笔以各自的方式开展各式各样的创作,许多作品给我产生了深刻印象,尤其是一些“漫画”和“海报”的专题更是以通俗易懂和简洁直接的视觉图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我还注意到一批中青年画家以系列性主题创作的作品,利用网络系统持续的推送,其创作在不断提升完善,也体现了优秀作品必须的提炼和沉淀过程。

  我也关注到在网上出现的对大量画照片,画钟南山肖像的作品的质疑,由于现在传播方式的简单快捷,目前呈现给我们的创作情况确实是良莠不分、水平差错,尤其有大量业余作者的积极参与,其图像未能如专业画家那般精彩,但尽管如此,我看到的却是在疫情面前广大美术工作者、美术爱好者,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的“心声”表达,水平如何不重要,我分明看到的是由丹青凝结的抗疫力量。当然,对于专业美术创作者的主题性创作,我们还要更多的沉淀与积累,还要更多的思考,需要作者置身于宏大的时代思想气象中,以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来审视和分析疫情、时代和人性。就我本人而言,我的这几则日记显然不是经过充分营构的图式,也不是多么了不起的“大制作”,我也不是为了发表而创作,我曾经这样说:“纪录是为了铭记,为了不忘却”。

  在这次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各文艺创作者们,即是这场战役的亲历者,也应成为它的记录者,用各自方式,发出呼声,我想这是文艺的应有之义。在抗疫的深刻主题中,看人性、看社会、看世界,也是看待我们自己,以理性和人性为砖瓦,在观察和反思中寻找触及心灵的根源以及疫情过后的理想生活希望。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