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书画展赛网首页
  2. 艺坛快讯

在一场“未搭建完”的北欧当代艺术展中,感受空间与声音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近日举行的“随物生心”展呈现了芬兰艺术家组合汤米·格伦德和佩特里·尼苏南的作品。两位艺术家出身建筑专业,并长期在当代艺术领域展开跨界创作,将图形、雕塑、建筑、运动和声音融入数学、光学、物理学等,通过独特的艺术方式,将日常而无形的“现象”转译为可视、可感之物。
展览原计划呈现21组/件展品,由于疫情,目前只呈现了17组/件,以“未搭建完成”的预展状态向公众开放。

2020年5月30日,芬兰艺术家组合汤米·格伦德(Tommi Grönlund)和佩特里·尼苏南(Petteri Nisunen)在中国国内的首展“随物生心”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展览涵盖了他们运用不同媒介材料创作的作品,包括装置艺术、影像新媒体、摄影、绘画。

在一场“未搭建完”的北欧当代艺术展中,感受空间与声音

展览现场
关于此次展览,上海民生美术馆馆长甘智漪曾告诉记者,今年是中芬建交70周年,“随物生心”是美术馆2020年展览计划的“重头戏”之一。展览原计划是在过完年后就进入准备阶段,但由于疫情和航班的停航,这些作品很难运输,“我们和艺术家商量延期一个月,定于5月初,艺术家来中国搭建,希望5月底可以为展览做好准备。”
目前,因受疫情影响,两位芬兰艺术家无法到现场指导布展工作,部分作品因涉及相关技术问题将无法完整呈现。因此,此次展览分为预展和正式展览两个阶段,预展期间票价免费,将展出17组/件作品,包括装置艺术、影像新媒体、摄影、绘画。(原计划呈现21组/件作品)。在开幕式现场,甘智漪表示,“尽管展览并不完整,但也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运输展品在当下也确实不易。”

在一场“未搭建完”的北欧当代艺术展中,感受空间与声音

汤米·格伦德和佩特里·尼苏南
汤米·格伦德(Tommi Grönlund)和佩特里·尼苏南(Petteri Nisunen)是芬兰重要且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组合,现居赫尔辛基。他们两人都具有建筑专业背景,自90年代开始合作至今,长期在当代艺术、建筑、声音艺术等领域间进行跨界创作。
汤米·格伦德于1986年在坦佩雷大学学习建筑,并在1993年创立了自己的电子音乐厂牌 Sähkö Recordings(芬兰语中的“电力”)发行电子舞蹈音乐。佩特里·尼苏南于1983年至1984年在赫尔辛基大学学习语言,而后同样在坦佩雷大学接受了建筑师的训练。正是在坦佩雷大学的学习期间,两人得以相遇相识并一直合作至今,而建筑师的特质也始终贯穿于两人的创作中。他们以自然科学和建筑的结合为核心基础,将图形、雕塑、建筑、运动和声音融入数学、光学、物理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通过独特的艺术方式,将日常而无形的“现象”转译为可视、可感之物。 
展览标题“随物生心”取自荣格的《金花的秘密》一书,指涉古人体感世界的第一步,从对万物的细致观察中把握物行的规律,推究事物的原理是为“格物致知”。“建筑特质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作品中。不论是我们对空间的处理还是对声音的处理。比如和谐、韵律和感知等基本主题,总会在我们创作时展现。” 汤米·格伦德说。
站在这些作品空间中,观众可以通过视觉与听觉,感受到作品是一个由声音、空间、光线、运动等等元素构成的整体系统。此次展览在展陈方式上遵循了民生美术馆原有的建筑构造。艺术家们利用了一楼核心筒大厅与二楼回廊形特点,实现了作品与现场的完美结合。

在一场“未搭建完”的北欧当代艺术展中,感受空间与声音

展厅现场,《流动的风景》

在一场“未搭建完”的北欧当代艺术展中,感受空间与声音

展厅现场,《开盘磁带》
在一楼核心筒大厅里,大型装置作品《流动的风景》是艺术家根据该空间特性而创作的,随着帆船布料的形态不断变化,空间便在这个过程中随之“收缩-扩张-收缩”,呈现出动态与静态的对抗。
作品《LED地平线》位于美术馆一楼走廊展厅,两列铜焊丝在立于走道空间两端的不锈钢立柱之间拉伸延展,闪烁的白色LED以正负极的形式分别焊接于两列铜焊丝表面,以呈现两行平行闪烁的灯光景象。顺着灯光走廊展厅的尽头是作品《开盘磁带》,16个旋转的铝制圆盘在独立的铝制框架内排成四列,聚光灯通过转盘的旋转而投在墙面上的光影也将随之变换。此外,在一楼展厅的密闭里,展现的是作品《音乐盒》、《月食》。

在一场“未搭建完”的北欧当代艺术展中,感受空间与声音

《音乐盒》,声音装置
在二楼展厅,策展人与艺术家将美术馆空间设置成了无区隔的回廊形空间。甘智漪表示,“该方式呈现了12件的作品相互依存,却用互不侵扰。”

在一场“未搭建完”的北欧当代艺术展中,感受空间与声音

展厅现场,观众围绕在作品《物质波》前

在一场“未搭建完”的北欧当代艺术展中,感受空间与声音

《线与圈》,绘画
作品《物质波》是二楼的第一件作品,上万个不锈钢小球在一个狭长的电镀铝平面上缓慢的前后滚动。钢球的运动在平面上形成了不断变化的运动模式,制造出类似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在观展时,可以发现,《物质波》所伴随的钢球撞击声时不时地回荡在整个展厅中,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电磁装置》作为动力装置位于美术馆的二楼南展厅,八块喷砂钢板悬挂在展览空间的主钢梁上,固定在每张钢板下方的电磁铁通过控制单元连接到红外传感器,当传感器检测到有人靠近时,控制箱便开始快速开合流向磁铁的电流,使钢板产生共振。这一作品因公众的参与而使展览空间产生不断变化的音景。另一件与公众互动的作品为《气旋》,其主体是一根长而弯曲的不锈钢管,整体以很小的角度螺旋向下。观众可以将钢珠放入管内,让其依据重力缓慢旋转下落,钢珠在管道内运动共振,并在四周墙壁中产生回声。

在一场“未搭建完”的北欧当代艺术展中,感受空间与声音

展览现场,作品《轨道》与《24小时》
作品《轨道》是一个直径为35厘米的不锈钢球在圆形的轨道上缓慢移动,以其永动的直观方式展示着重力与摩擦力的存在;而《24小时》以图像的形式,展示并记录了《轨道》这件装置作品中24小时内不锈钢球表面的360度反射画面。
以声音与空间的配合调动观众的感知力,这也是汤米和佩特里作品的特点之一。游走于美术馆二楼,观众更能被各种动态装置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层层包围。

在一场“未搭建完”的北欧当代艺术展中,感受空间与声音

《高频装置》,声音装置

在一场“未搭建完”的北欧当代艺术展中,感受空间与声音

《液态图表》,动态装置
策展人马楠表示,“他们的极简原则不仅体现在媒介语言上,更深入到与整个展陈空间的对话之中。他们的作品不唐突强入,不过分改造,在顺应空间自有形态的基础上,让作品与空间互补长短至达成合力。”
此次展览为预展,于5月31日起免费对公众开放,正式展览及售票时间待定。
展期:2020年5月31日至10月11日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