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现状:
陕西一直是我国文化大省和文物大省,在中华汉唐文化的传承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一直以来,博物馆都是宣扬传承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进一步激活我省各类博物馆,充分发掘其文化价值,服务于陕西省经济发展,意义尤其重大。
据统计,除去国有博物馆,我省登记在册的各类民办博物馆,截至2017年已达74家。这些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相当数量的传统文化遗存,也丰富了公众的知识视野。然而现实中,这些民办博物馆的生存状态大都长期处于尴尬境地。
据了解,陕西省民办博物馆的普遍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普遍处于亏损运营状态,除个别影响较大的之外,绝大多数门票收入近乎为零,缺乏自我造血功能;
二是,一间房、一堆东西,就是一个博物馆,场馆不规范、地理位置分散、展品水平层次良莠不齐,更无规范讲解宣传,难以形成文化热点;
三是,自主管理,运营不规范,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相当一部分民办馆常年大门紧闭,偶有民众前往亦多吃闭门羹。
根源问题:
追根溯源,造成上述现状的本质原因无外以下两方面:
一是,博物馆创办者思想保守,普遍为守株待兔、闭门造车式思维;
二是,社会各界对民办馆的生存缺少关注。
建议内容:
一、政府部门引导。
由政府文化部门牵头,联合文物、教育、国土、建设、税务等相关部门,组织调研,出台“激励搞活民办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的政策文件。
引导民间文化艺术传承走向“集群化、规范化、市场化”。尝试在中大型商业项目、文化地产项目中,植入民办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的群落建设。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实现双赢。1. 在内容上,分型分类,建设几个能反映我省文化传承蓬勃兴旺的标杆示范项目,如汉唐文化群落、耀州窑文化群落、民俗文化群落、旧时光文化群落等;2. 在组织上,所有民办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均可挑选藏品参与,各大收藏协会亦可遴选个人藏品参与,每年度更换一次,项目运营商按年度偿付一定数额的藏品租借费用;3. 在管理上,由项目承运商按统一要求,规范运营,集中配备安保、讲解等必要工作人员。
鼓励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对符合引导方向的项目,在土地、手续、税收等方面给予实质性优惠。
二、社会力量参与。
所有相关项目的入选藏品,须经具有司法鉴定资质的专业机构鉴定无误后,方可对外展示。
对已建成,并通过文化、文物、教育部门联合验收的成熟项目,由相关部门或其所管理社团组织,授牌“***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文化示范项目”等,同时通过设立免费开放日(周、月)、免费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学习等形式扩大社会影响。
定期由文化部门组织,社会各界参与,项目承运商承办,在成熟项目组织各类相关的文化研讨交流会,群策群力,共商文化兴陕大计。
三、民间组织协调。
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协调各类民间收藏、文化、艺术协会等机构,积极组织全省民办博物馆、广大藏友、文化艺术爱好者参与其中,初选藏品,通过正式鉴定后入驻项目对外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