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加强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华民族语言的自信。在中华民族语言大家庭当中,包括了大量地方方言,它体现着中华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记载传承了众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普通话的普及,许多地方方言面临着衰落和消亡的风险。大部分地区老年人以说方言为主,中青年方言和普通话都会,少年儿童以说普通话为主。不可否认,方言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
发掘、保护方言,意义深刻。
方言保存了历史文化传统。方言生生不息、一脉相传,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民俗等信息。研究和保护方言,即是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传统进行抢救性保护。在山东潍坊,有一部分热心者,收集整理了大量潍县方言,从这些方言当中了解历史、文化、经济、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例如“户的”一词,即源自元明以来的户籍制度的变革,如“下庄户、灶户、盐户”等
方言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工具和必要渠道,尤其在研究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流变史过程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在山东潍县方言中有大量历史上的金、蒙等民族方言词语,现在依然流传使用,说明当时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融合之深之广。同样,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交往、学习的情况,都能从方言中找到生动的例证。方言中自古延续至今的依然使用词汇,其来源和用法反应了社会历史状况和人们的生活面貌,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许多地上和地下文物的鉴别研究,只有依靠当地方言才能进行。
方言是传统文化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保护非物质口头遗产的前提,首先是要保护方言。比如山东吕剧、河南豫剧、上海沪剧、广东粤剧等,都是建立在方言基础上的,如果没有方言,这些剧种都将消失。这对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来说,是无法接受的现实。另外,乡音即乡情。方言本质上是文化,对方言进行保护传承,是继承传统和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部分。
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行不悖,甚至可以相互映照,体现普通话的多样性。方言、普通话各有其用:普通话便于交流,方言重在地方文化传承发展,两相结合,方显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
保护方言有助经济的发展。广东、江浙一带的实践,已经得到了证明。方言使人们对家乡、对故地、对祖国更有认同感,进而爱家、爱国,更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故此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各地开展方言保护和研究
一、国家实施地方方言保护研究专项工程。以课题形式实施,每年投入5000万元,对方言语系每年支持百个左右科研项目,提供一定经费。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实现对有代表性的重点地区方言进行基础整理和研究。对于已经有研究基础的设立重点项目给予重点倾斜。同时建立政府职能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社会机构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在项目申报方式上进行创新,打破壁垒,允许民间组织和个人进行申报,把全体有志于此项工作的组织和个人全部纳入到研究体系中来。
二、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编撰地方方言词典。国家每年投入2000万元,支持有研究基础、条件具备的机构和个人开展方言词典的编撰工作,每项支持100万元。